第二章、为政篇第二(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为政篇第二

一、

领导的正位,思想工作犹如“截拳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yù,不逾矩。”

以上四段放在一起,实际上是说明了德的重要xìng,和以德为政的重要结果。为政不是讲怎么样成为政治家,而是讲为政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和感化,而不是制度的问题。

那么教育和感化如果可以用来领导组织的话,最重要的教育和感化是什么呢?就是德,即是“为政以德”。德又是什么呢?这里的“德”应该理解为好的行为产生的结果或者作用。所以孔子才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话来。

一个领导人如果做到了“为政以德”的话,那么他就像北斗星一样永远处于中心位置上,那么组织的所有人都会围绕团结在他的周围。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为政以德”呢?孔子拿《诗》来做比喻。说《诗》三百首,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思想纯正。那么作为一个领导人来说,就是首先自己要行的端,坐的正。在处理问题上做到不偏不倚,实事求是。

现在我们来看孔子的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其实教育和感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工作,思想工作的重要xìng就是“为政以德。”结果就是“众星共之”了。

第三句话孔是孔子对执政领导人的一个告诫,也是对思想和制度的一个高下对比。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来说,制定了周密的制度,组织中的成员如果违背了就会按照制度来进行处罚,但是这个成员可能不会对自己违背制度这件事情感到内疚,因为既然我违反了,你也处罚了,那么我们就两清了。根本不存在我对这件事情感到内疚的想法。甚至有的时候组织的成员为了自己的私利会公然拿制度做比较,主动违反制度而达到自己的私利目的。但是如果用“德”去教育感化他的话,如果他违背了,他就会感到羞耻,感到羞耻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就达到了为政的目的。

上面的三段话我们可以做一下总结,首先是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人,“为政以德”我们究竟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第一应该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我们身居正为而心在偏野,那么“众星”就很难与你“共之”了。第二就是组织内部处理问题要公平,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能因为组织中的成员和你的亲疏关系而有所私心。第三作为一个领导人来说,问题发生了,处理起来总是很麻烦,而且做到不偏不倚真的是非常的难,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你想不想做到公正,而是你想做但是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句话叫“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大家以为就是我作为一个领导整天什么事情都不干就叫“无为而治”。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前章讲过“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无为而治”就是我们要在事情的起因和动机上下功夫,把好的结果的那个起因做好了,结果自然不在话下。所以说“功夫在身外”也就是这个意思。事情的缘起必须下功夫去考察、论证、比较、判断。这样在后面的过程和结果的问题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作为领导也就只能“无为而治”了。

其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千万不可小瞧了思想工作,我们的部队把支部下设到连里就是一个铁定的证明。思想工作实际上也是一个事情的因,因为只有思想工作做好了,那么下面组织的成员在设立目标、计划、方案的时候就不会走偏路,因为你的思想是正的,那么这个正的思想所带来的缘起和动机也都是正确的。思想工作这个“德”在目前尤其是商业活动中的地位绝对不可以小瞧的。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来,领导一个组织的首要条件就是一个“正”。自己首先要正,处理问题也要正,思想工作也必须沿着正确的思路来。其次就是“前”。即就是要有超前的判断和预设,并且能够在一件事情的起因上做好控制和把握。这些控制和把握如果追究到原本,还是要做好组织成员的思想工作,因为你的思想工作做好了,事情的起因也就是正确的了,领导人要做的只是以自己的学问加以指导和控制就可以了。

这个章节的第四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从这个总结我们可以看的出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东西说明白了就是两点,一点是人与人相处的情感,一个是对事情发展的判断。也就是“为人处世,人情世故”的问题。做人首先要有志向,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去修正最后确立,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但是任何积累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坏境,所以和别人的相处就是一个天大的学问,人和人,人和组织,这种相互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时时都在千变万化。那么作为一个人怎么才能很好的与别人相处呢?这就牵扯到君子的范畴了,大概概括一下就是自己的修养首先要做到君子的要求,或者是不断追求达到君子的要求。对待别人要做到君子的风度,或者是不断追求达到君子的风度。拿捏到位的“温、良、恭、俭、让”应该是这个问题的基本。

那么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和预知就是处世的要点了,对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判断其实都是来自于我们人生经验的积累。看到过的、听到过的、经历过的都是我们判断事情发展的重要依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学习的东西也是我们判断的一个重要辅助。

最后整体总结一下,为政的这一段先是对“为政以德”者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是我么所说的“正”和“前”。后面孔子用自己一生的总结告诉我们,为政就是要多懂“人情世故”。在做人做事上多学习、多积累、多了解。把自己做好了,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处理好了,再加上不断的积累和总结,“人情世故”就能“随心所yù”而“不逾矩”了!

二、

因材施教,转变角sè看问题,从态度和动机去判断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sè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rì,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孟懿子和孟武伯是父子两,两个人先后问孔子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对父亲说的是不要违背,对儿子说的去体会父母在你病了的时候的那种忧虑,担心的心境。

我们说孝是中华民族的宪法jīng神,从古至今,历代帝王都以孝治天下,尤其是到了康熙的时候,清朝zhèng fǔ为了收罗明末的知识分子,也是从孝来入手的。那么对于这父子两的问题,为什么孔子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大家知道,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所以孔子说不要违背,当然这个话说的也是很隐晦,不要违背什么呢?孔子没有讲。因为我们知道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的,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是孔子对这位官员的说法,但是引申一下到为政,对于一个zhèng fǔ要员来说,大孝就是视天下人为父母,不要违背天下人的意愿,不要违背人心。但是孔子在这里没有讲,因为孔子不讲怎么执政,只讲怎么为政,为政首先要做到的是处正位,自己首先要做好,才能去执政。这里可以看出来孔子对这位官员也许是有一些看法的。

当他和樊迟讲的时候,孔子又是另一个说法了,说的是这个很简单,就是父母在的时候要孝敬,要关心和爱护,父母去世了要按照礼的方式去祭祀,拜祭。因为这个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同时兼做孔子的车夫,就是驾驭车子的人。他不是官员,所以孔子就告诉他具体的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了。

我们在看到孔子对孟武伯的关于孝的问题的说法又是另外一个了,说你要去体会父母在你生病时候的那种焦虑、担忧的那种心境。孟武伯是“官二代”,是个“世家公子”。对于一个世家公子来说,他养尊处优,对民间疾苦没有体会,但是他将来是要做官的,古代的世家公子是继承官位的。所以孔子对他说的是转换角度,转换角sè去感受父母在你生病时候的情景。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官二代”如果将来为政了,以孝治天下嘛!他如果能够转换角sè,去体谅、感受一下天下老百姓的疾苦,那么对于这个“官二代”来说是很好的zhèng fǔ官员了。

从这个篇章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问题,首先是因材施教,其次是转换角sè,说明了孔子在教育上的灵活xìng。那么在现在的社会组织中,我们往往注重的制度和法规,但是我们忽略了每个人的不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所以说与其用繁杂的条条框框去约束组织成员,还不如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单独去做思想工作呢?当然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人来说,做到完全的“居正位”很难,所以在这个因材施教之前,我们还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转换角sè,先站在你要做思想工作的组织成员的立场去看待一下你要谈的问题,然后再调整你的沟通内容,把组织成员的思想做通就比较容易了!

作为一个组织领导来说,我们上次讲的“无为而治”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解,无为而治的前提是在治之前要做大量的繁杂的工作,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后面你才可以无为而治的。

所以我们在一个项目的开始阶段,怎么样立项、怎么样选人、怎么样做好所选派人的工作,在进行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怎么去应对?这些都是繁杂的事前工作,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做细做通做扎实了,后面的事情就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了。

我们再往下来看,子游又问孝来了,子夏也来问孝,这个时候孔子又说的不同了,孔子说很多人以为能够养活父母就是孝,那么很多人家也养马养狗养宠物呢?很多时候他们的宠物物质待遇比父母还要好呢?光有养而没有爱的真情是不能称之为孝的。

接着子夏开始问了,孔子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话叫“sè难”。就是态度,一个人对父母如果永远能做到态度温和,恭敬顺从。这才是真孝。孔子说有什么事我们去替父母做,有什么好吃的拿给父母,这些就是孝了吗?不是的,关键看你做这些事情时候的态度。你替父母做事情是不是自愿的,还是不情愿但是碍于孝道不得不去做的;你给父母好吃的是你真心孝敬的还是碍于大家的看法不得不去孝敬的呢?这个就是态度的问题了。也是动机的问题。

如果说以孝治天下的话,那么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组织成员就是这个组织领导的天下父母,那么作为一个领导来说,你对员工的关心爱护,你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到底是真心真意的呢?还是为了笼络员工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那么同时作为一个组织成员来说,你做事情的态度是真的为组织工作呢?还是为了混口饭吃而不得不在这混着呢?这些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的出来,一个人无论是在什么位置,无论你在什么环境,你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动机很重要。时间是检验你态度和动机的唯一标准,假以时rì,我们就可以看到,正确态度和动机的领导人的组织会不断壮大发展,而错误的可能就会出现组织天下大乱;正确态度和动机的组织成员就会在组织中出类拔萃,从而取得骄人业绩,而错误的就只能是离开组织了,“滥竽充数”终究是不能长久的了。

接下来孔子举例说明这个孝的态度问题了,他举的是自己的学生颜回了,他说颜回每次我和他谈话,谈一整天他都没有反对我的意思,看着很笨拙,但是每次谈完话后他都会去深入体会,不仅全懂了我的意思,而且还会在生活中去加以实践,还会进一步去发挥我的意思,达到很好的效果,看起来颜回并不笨。

我们都知道颜回是孔子认为学生中学问最好的,颜回的个人修养和学问道德在学生中是属第一的,颜回是怎么做到的呢?最主要的就是做学问的态度很正确,动机很纯正,所以才会有第一的成就。

以上章节是从孝开始,从为政的基本jīng神开始,阐述了教育和学习的灵活xìng和针对xìng,后面引申到为政的一些条件,就是态度要正确,动机要纯正,只有这样才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才会是一个优秀的组织成员。孝是基础,是我们民族jīng神的出发点和根源。为人处世首先要把孝的jīng神拿捏到位,以孝的jīng神去指导你的做人做事,基本上都不会有问题。孝的jīng神的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孝的行为是次要的,孝的态度和动机是主要方面。

由孝的jīng神入手,孔子再讲为政,其实还是讲的为政思想的正确xìng,态度的正确、动机的正确是为政思想正确的前提。这段看是讲孝,实际上还是一个为政思想的论述。所以这段放在为政篇里是恰如其分的。

三、

了解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两句话是孔子了解人的方法,了解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目的,然后看他的动机,再看他能否心有所安,这样就没有什么人不了解了。观察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将来,能做到如此的观察,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怎么样观察人,这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面有看相术,观心术,等等。曾国藩的《冰鉴》也对观察人做了大量的阐述。

那么所有的观察人的方法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其实都离不开对这个人本身的态度和行为的观察,再加上自己的人生经验的积累,总是会有仈jiǔ不离十的结论的。比如说一个人脾气不好,这个从他的一些事情上就可以看的出来,我们常说的脸红脖子粗其实就是一个人容易发怒的具体表现,虽然他还没有发作出来,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他要发怒了。所以说一个人在你的面前,从它走进门的步伐、眼神、坐姿和他的语言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人的一些特点来的。例如进门的时候侧着身子弓着腰,说明这个人缺乏自信,如果是大摇大摆的进来眼睛上视,说明这个人心高气傲,如果一个人眼睛老是向下,也是自信心缺乏的体现,如果眼睛斜视或者是眼睛乱转、游移不定,多半是他心里有鬼,目的不纯,动机不良。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影视作品里甲质问乙的时候一般都会说看着我的眼睛说,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的人心态极为不正,浮躁不堪,也可以从行为和语言上看的出来,比如有的人坐下的时候总是抖腿,走路也是慌不择路,不是那种快速的样子,跟人说话语速短促而逻辑混乱。这种人大半都心态浮躁,好大喜功且又华而不实。

佛学讲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三个层面,就是体、相、用。体就是这个事物的本体,比如一本书,他的本体就是纸张和油墨,相就是他的样子,薄厚、装订、封面等等,用就是他的作用,他是用来干什么的?是什么类别的书?能给人什么样的知识等等。那么这个人也有一个“体、相、用”的问题。比如一个人,体就是他的本体,相就是他的样子,用就是他在社会上起的作用。关于人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讨论,比如说人的本体的问题,这个讨论起来很麻烦,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来?又为什么要走等等,我们这里就不多做讨论了,这是另一个哲学或者是唯心的话题。举这个例子的原因就是我们常说的“相由心生”,这个心当然还包括了思想等等的东西。所以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想法,总会在他的“相”上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根据这个人的态度、语言、行为来判断他的目的和动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知道佛教也有不要着相的说法,就是不要被展现出来的相所迷惑。举个不搭边的例子,你喜欢一个人,千万不要被他的表相所迷惑,因为我们见过许多脑残的俊男靓女的。

另外一点就是观察一个人要了解这个人的过去,看他的过去的情况来推断他将来的情况,这个可以避免我们观察人的时候“着相“的问题。

这两句话对我们带来的启示不仅仅在观察了解人的层面上,我们观察了解人干什么?那就是要用,了解一个人还不够,还要知道根据这个人的情况把这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做到“知人善用”。

例如一个人谨慎有余但魄力不足,那么让这个人去做开拓xìng的工作显然是不合适的,还有的人冲劲十足但是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这样的人适合做销售但是不适合做销售的团队负责人,等等。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