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七(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述而篇第七

一、谦虚的美德换来的是伟大的光芒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篇是对《学而》篇的注解,这里我们先把《述而》篇的整篇意思给大家说一下。

这个《述而》篇是对于学问的一个进一步引申和注解,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学而就是做学问,就是我们说的为人处世,那么在这一篇章里主要是讲了怎么做人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达到的个人修养。

在君子要达到的个人修养的注解中,孔子主要阐述了一个君子必须有的三个品质,首先是君子必须有仁德,也就是说要有正确的中心思想,其次是君子必须要有信义,最后讲的是君子必须按照礼的jīng神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这个主线我们先列出来,也可以看出,这个述而篇是对前面的篇章做一个总结和归纳。

我们来看开始的这两句话,这是孔子对于学问和学问的教育的态度。孔子说,我是讲但是自己不作,讲什么呢?讲古人的思想,是不是古人的所有思想都讲呢?不是,是我进行考证后认为是可信的我才讲,所以我可以稍微骄傲一下,大概我能够和老彭看齐就很满意了。

这里述而不作就是说我只是陈述古人的话我自己没有什么理论的东西,当然这个是孔子的谦虚了。信而好古,就是说我喜欢并且相信经过我考证过的传统文化的东西。老彭是两个人,一个是老子,一个是一个是彭祖,老子我们不用讲了,大家都知道。彭祖是谁呢?彭祖相传是一位养生专家,有的还说他是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中国武术、气功大师,著有《彭祖经》,说他活了八百年。

这句我们主要看的是孔子做学问的谦虚态度,他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证和发扬起着决定xìng的作用,他的儒家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jīng神准则。就是这样,孔子也很谦虚,只是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想向老子和彭祖看齐罢了。

我们再看下一句,关于学问和教育,孔子是这样说的,做学问要默默的去领会,要心无杂念,不但自己做学问的志趣永远不会厌倦,而且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也不能感到厌倦,就是这样的,我也就是做到了这些而已。

孔子说的做到这些容易吗?当然很不容易,自己学习很有乐趣,从来不感到厌倦不容易,教育别人的时候也不感到厌倦就更不容易了,尤其是遇到一个不喜欢学习的,或者遇到一个榆木疙瘩,还有遇到哪些抬杠的,你说要对教育不感到厌倦何其难啊!

那么孔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对传播传统文化的热爱;另一个就是孔子的仁德思想,仁者爱人,他喜欢每个人,都希望用教育和感化来培养后人向着仁的方向进步。

这个大爱的jīng神是我们为之深深震撼的。我们崇敬孔子并不是他提出的儒家思想,我们要崇敬他这种大爱的jīng神,这种悲天怜人的具有菩萨度人的崇高jīng神如同rì月,他的光芒照耀了我们所有后来的人,并且会在将在将来一直照耀下去的。

二、快乐的人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这个段落有四句,有两句是孔子的忧患与感慨,但是我给这一节起的名字却是快乐的人生,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到这里描述了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的坦荡快乐,活泼动人的情景。这个我们要注意的,虽然孔子在当时是忧国忧民忧文化,但是他的人生的状态确实很平淡很坦然的,这个就是君子的修养,因为人生是需要度过的,我们在生活中尽管有种种的不如意,但是生活还是需要一天天的过下去的,痛苦要过,快乐也要过,为什么就不能过的快乐呢?但是我们往往做不到,因为我们被困扰征服了,我们成了困扰的奴隶,这个想起来真的是很不划算的。所以正如孔子说的“君子坦荡荡。”天地生我们于世间,被我们自己把自己绕进去干什么?所以说君子的修养就是我们能够做到这个坦荡荡,既然是坦荡荡,那么还有什么困扰呢?所以说我们还是要依据孔子的君子修养,达到自己坦荡荡的心情,如此一来,不就是快乐的人生了吗?

我们来看原文,第一句话是孔子对社会现象的忧虑,可以说是忧国忧民忧天下啊!

孔子说,仁德不去修,学问不讲求,听到正义的事情自己又不能去身体力行,有问题还不去改变,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其实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忧虑的问题,现在的社会风气可以说比孔子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人勾心斗角,事事投机钻营,学问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品德只是表现给对方的假象,正义面前的冷漠等等,这些我们能不忧虑吗?

那么我们这么做得到了什么好处了吗?我们看现在的人,天天提心吊胆,处处忧愁无以应对,生活以快乐为追求,结果越弄越烦躁,越追越浮躁,追求的快乐变成了遥遥无极的妄想。这些情况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社会的风气之乱不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引导有问题。我们往往会出现直指一端得情况,所以现在很多人怀念五十年代,为什么呢?虽然那个时候大家缺吃少穿,但是jīng神很饱满,很热情很快乐。但是现在虽然物质很丰富,但是jīng神很苦闷,这个就是由一端又走到了另一端的原因。这个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

下面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孔子闲居在家的状态,“燕居”也叫“平居”就是平常在家的时候,“申申如也”就是很舒展,“夭夭如也”就是很愉快。多么好的生活状态啊!

然后应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说我已经衰老的很厉害了啊!我好久么有梦见过周公了。

这个话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孔子的一个感慨,我们知道礼起于周公,中国人文文化在孔子之前是周公整理并付诸于社会实行的,孔子对周公是非常推崇的,那么梦不见周公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是因为衰老,是因为不做梦吗?应该不是,我们把前面的话贯穿起来就应该知道,社会风气的败坏也就是说大家对周公的文化的遗忘,作为孔子来说,实现他的思想的路可见是很难的,所以孔子在这里以梦不见周公作为感慨,也是感慨文化传承与恢复的艰难。

最后这一句非常重要,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具体要求,也是孔子教育的中心。

“志于道”说是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志向要高远,要以道作为志向,这里的道我们可以解释为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或者说一个人要给自己定一个历史的使命。当然这个解释是基于我们目前的具体社会生活,如果深究道的话,那么就会上升到哲学宗教的层面,是本体论的东西了,我们不去讲这些,毕竟这些形而上的本体问题很难讲,对于目前的社会现状来说也没有多少必要。

“据于德”就是说虽然历史使命很高远,但是起步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在现实生活中要以什么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依据呢?就是德,就是要有品德品质。

“依于仁”是依傍于仁,我们知道仁的最高标准是什么,是仁爱,就是说要爱人,爱社会,爱天下之大爱。

“游于艺”说的是什么呢?“艺”是“礼、乐、shè、御、书、数”的总称。礼乐我们都知道了,就是我们现在的文化艺术,shè就是shè箭,就是军事、武功。“御”就是驾车,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技术技能的问题。“书”是文学。“数”就是科技的意思。

这六个方面总体加起来就是孔子所教育的学问所涵盖的生活内容,就是说一个人从成年后要做的事情是首先要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然后加强品德修养,建立从狭义的爱人到爱天下的仁心,当这些品质具备了后再去学习六艺的知识,学成后就是一个成熟的人了。

这个段落再孔子的思想中很重要,没有哪一个章节对学问作出过如此细致具体的称述的。这个章节叙述的明白透彻,具有可cāo作xìng。特别是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孔子教书育人的目的和内容,也是孔子教育的中心思想。而且在中间穿插了孔子居家时候的状态来具体说明了达到成熟状态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中都是快乐的,是坦然的,也就是舒展的,生动的。

这个段落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很有用处,自我的成熟怎么进行,面对生活怎么去看,把这些学习了看明白了,生活可乐而不为呢?

三、教育的又一方法—刺激和诱导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於是rì哭,则不歌。

这个章节讲述了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然后也记述了孔子在rì常生活的一些方面。但是第一句关于孔子的“学费”问题,到今天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先看“束修”按照古人的说法,束修就是学生拜见老师的时候的见面礼,也有说“修”就是腊肉的意思。这个在学术上纷争的厉害。

我们看历史的很多书籍就可以看到,古时候小孩子长到十五岁的时候就是要进学堂去学习的,这个时候行师生之礼,当然是要带上一些礼物的,那么这里的文字如果断成“自,行束修,以上者”的话,我们就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应该是孔子说,凡是超过了十五岁以上的人,如果来拜见我,我都会教他的。因为古汉语中从来没有出现“自……以上者”的短语。

另外南怀瑾大师对这个话的解释是这样的,他说这个话的意思是凡是能够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且又有上进心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我本人还是比较肯定十五岁以上这个解释的,因为作为孔子来说,他的中心思想是仁爱,还没有教就要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反省自己并且能约束自己的话,这个和大仁大爱是有些不合适的。

这仅仅是一个小的学术问题,并不是重点。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里就是这个段落的重点了,是孔子教育的方法,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激愤的心情,也就是说较了真,非要把这个事情给弄清楚不可的这个状态就不要去启发他,这个我们在生活也是很有感受的,因为你没有对这个事情着迷的时候,你去启发他知道结果对这个人来说是没有意思的,既然没有意思他就不会感同身受的,所以说启发学生也是要看火候的;接着孔子又说,如果能够对一件事情做到不确定xìng,引起他的怀疑,让他有兴趣去弄清楚,这样再去开导他。这就是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方法,也是学生对这个事情影响深刻而不会忽略的重要方法。

接下来孔子又说,如果给他讲一个问题他不能推举出其他的问题来,那教育他还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他学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处呢?也就是说书呆子是没有应用价值的。

这一段讲述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就是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做到自动自发,举一反三,如果启发了引导了还达不到,那这个学生只能读死书,只能充其量是个书呆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后面两句话是对孔子仁爱jīng神的生活中体现的写照。

说孔子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旁边有居丧的人,他从来都没有吃饱过。如果孔子有一天伤心了,流泪了,那他一整天是不会唱歌的。

这个我们在生活中也是有体会的,人的同情心理人共有之,这里不再多说。

这个段落对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堪称jīng彩,也对我们在生活中对事情的理解和对他人的教育感化方面不失为借鉴和对照。

四、事业有机遇,财富有原则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这个段落主要讲述了一个君子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如何自处的学问。

说有一天孔子对颜回说,如果国家要用我我就出来为国家做事,如果国家不用我我就隐退,把自己藏起来。这种情况恐怕只有我和你颜回可以做的到。这个时候子路说话了,说老师你如果统帅三军,你带谁呢?看来子路是有些不服气,不过不服不行,因为颜回确实道德修养很高的,所以子路就从他自己的长处去说,就说到军事方面,如果老师你要是去做,那么是不是就得带我了呢?孔子说,像一个暴虎一样看见河流也不管能不能过就想跳过去,而且淹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才不带呢?这个对话很有意思,也很风趣,因为孔子认为子路是有勇无谋,至少想问题是想的不周全了一些吧!所以就调侃了自己学生一下,然后他接着说,一个好的统帅,遇事一定要慎重,谋划要周详,这样就会成功,这才是我要带的人。

这一组对话讲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可是一个大问题,是关于君子的用和不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其实都不为国家所用,但是他居家还是能那么舒展安详,心情愉悦,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修养啊!只有修养达到仁的境界的人才可以达到的状态啊!我们在生活中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比如说一个组织中因为某些原因,有些人是没有被重用的,这个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看君子是怎么样做的,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呢?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有勇无谋的问题,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好多次,尤其是我们讲的领导人的“无为而治”的问题。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事前要把工作做好,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考虑好!就会促使事情成功,这个在这里的意思也是这样的。

这个故事讲完了后引出了一个孔子对立身处世的一个态度来,孔子说,富贵如果是通过正道的方法可以求来的话,那么别人要我做拿着马鞭这样的事情,我都可以去做,如果富贵不能通过这种方法去求得,我还是服从我的爱好,走我自己的路吧。

这里的意思我们要明白的,孔子讲的意思实际是富贵是不能求来的,如果是求来的,实际上已经是没有了正道这一说了,一个求字便已经脱离了正道,何来符合正道的求来的富贵呢?

这段话在《论语》中很有名,但是解释也是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讲的这个是南怀瑾大师的解释,是比较符合孔子的财富观和价值观的,因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也有人解释是说孔子认为只有做学问办教育的事情是不求人的,而且也符合孔子的爱好,所以孔子说我还是做我喜欢的事情吧。

这个解释也有些道理,反正我们就不在此讨论了,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孔子对于富贵的求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必须符合于正道,符合正道就去做,不符合就算了,不要因为富贵而违反正道的原则。

这个和上面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起,构成了孔子的立身处世观念,那就是对于功名,有机会就去展现,对于富贵,如果是合于正道的也是可以去争取。如果没有机会就做合适的事情,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不合正道就不要去争取,还是过自己目前的生活。这两个事情还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注意,一个是不能由自己所掌握的,一个是自己拥有决定权的,自己不能掌握的就看环境的变化等待机会的到来,能够自己掌握的就要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原则。这个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也是可以供我们借鉴的。

这个段落的最后两句话还是对孔子的写照。一个是说孔子最小心注意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另一个说的是孔子听了《韶》乐以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他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这样高的境界啊!

这个段落我们要看到,一个人处在一种环境中的时候,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是要等待时机,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是要掌握原则。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这个也有现实意义的,我们每天所面临的人和事都在发生变化,在没有合适机会的时候要善于等待,在有机会的时候还要看是否符合道义的要求,只有这样才是君子的标准。才能够在生活中达到进退灵活,处变不惊的状态。

五、神马都是浮云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段主要还是讲了孔子的个人修养,有学生谈论到了,也有从孔子自己的讲话中体现的,我们看一下原文的意思。

冉有说,孔子要当卫国的国君吗?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在其他国家都是比较艰难的,只有在卫国,国君、南子和大臣对孔子都不错,也照顾的很周全,所以孔子在卫国的时间比较长。

中国古代人口不多,加之又有许多的诸侯国,像孔子我们说他有弟子三千,三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这些学生里面能文能武,可以说国家需要的人才都有,例如冉雍可以做帝王,子路可以做军事首领,子贡可以做宰相,所以说孔子和他的学生如果建立一个国家是没有问题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孔子去一个国家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君王和大臣其实对孔子都是怀有担忧的,因为以孔子当时的条件,夺取一个国家的政权不在话下。

大概孔子在卫国的时间长了,谣言可能就有一些,大概可能说孔子有意要取得卫国的政权,这个话可能也传到了他的弟子的耳朵里了。这个时候冉有可能有些着急了,就问他的同学说我们的老师是不是要做卫国的国君呢?

这个时候子贡就说了,那我去问问老师吧,于是他就进去和老师讲话,这个话讲的很艺术,并没有涉及到冉有问的问题,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你看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知道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第三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最后是二儿子被大家推举到了王位上。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子贡拿这两个不肯当国君的人问话,显然是在试探老师是不是想当卫国国君的意思呢?老师对这两个人的看法就可以说明老师自己想法的。

子贡问了后孔子说,这两个人是很贤良的人啊。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悔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看这两个人本来是可以当国君的,但是为了仁义,自己推辞掉了,以至于在首阳山饿死了,那么他们最后的时候,会不会有所埋怨,有所后悔呢?孔子说,他们为什么要怨悔呢?他们求仁得仁,有高尚的道德目标,而且最后也实现了道德目标,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子贡问完出来后对大家说,我们的老师是不会做卫国的国君的。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个是孔子对于仁德的修养,从他和子贡的谈话就可以看出来,正所谓“非义不取”是矣!另一个我们看子贡的谈话艺术,一个对历史人物的请教就把老师的志向试探了出来,这个实在是不简单,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学学子贡的这种谈话艺术,既不会引起矛盾冲突,又不会引起对方尴尬,轻描淡写的就把事情弄清楚了,这个艺术我们一定是要掌握的,尤其是在今天的经济活动中,谈话的艺术可能就是你做事情成功的关键点。

这个《论语》的章节安排很恰当也很巧妙,这个谈话结束后紧接着引用孔子的谈话,进一步展示了孔子对于权力、物质这些修养学问以外的物质的东西的看法。

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有清水可以喝,把胳膊挽起来当枕头,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了!对于那些不合仁义而拥有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没有意义。

这个孔子的讲述和上面的对话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对待名和利的态度,也可以讲一个人如果要有高深的修养,就必须摆脱虚荣、物质的诱惑,那么对于不是正义方法取得的财富与权力对于一个君子来说是很可耻的事情。

下面的话讲的是孔子对学问的喜好和jīng神,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以后学习《易经》,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这个话我们主要要看为什么孔子说五十岁后学《易经》呢?因为我们知道孔子曾经说过“五十而知天命”的话,五十岁后学习《易经》,人生的经历已经可以去承担这门学问了,所以这个时候去研究《易经》,人生的问题就能搞清楚了,所以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

下面我们看什么叫做雅言,《诗经》、《书经》、《礼记》这些历史文化的结晶都是雅言,这说明孔子讲的学问都是有依据的,也是很规范的。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