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行记(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仅余得依稀可辨残垣荒丘,顽强地证明着自己地位,作时空邈远孤证。

“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面对赵王故城,我突然想到,张养浩《山坡羊》,不正是好注解吗?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曾经天下大都会呵,如梦无痕了。

一百五十九年漏点燃烧铿锵岁月,轻得象一缕烟。

那奋蹈厉睥睨天下赵武灵王、礼贤下士门客三千平原公子,完璧归赵蔺相如、老当益壮廉颇、脱颖自荐毛遂#183;#183;#183;#183;#183;#183;固一时之雄,而今安?嘶风铁骑,裂云狼牙,争雄天下金壁辉煌伟业,于烟柳断肠处,残阳西下时,早被风尘隐去。

激扬过后余下只是空无,是万物宁寂,是这沧桑幽幽封存赵王城荒墟。

我静静地站阅岁月沧桑古台上,拾起两块散落于地残瓦,审视躺掌心中瓦片细密绳纹,想像赵王城昔日逼人繁华,体味着她跨越时空张扬力量,不禁油然生出一种莫名苍凉感,同时,一股莽莽苍苍英雄之气自然而然地袭上心头。

田陌中呜咽风拂面而来,“呜——呜!”不知是叩响历史,还是历史提示我们什么。

古都旧梦武灵丛台黄昏,崔巍俏拔武灵丛台傲然伫立瑰丽霞晖夕岚中。

沐着残阳余晕,高台现出柔和雄伟和幽深庄严,形成令人百看不厌一道美丽暮景。

这是幢古老建筑。

台分两层,青砖砌筑,高可八丈余,森然壁立,多少年风雨摧损剥蚀下,台体苍黑有如铸铁。

一亭翼然凌于台巅,重檐雕甍,备极崇丽,轩昂中带几许古雅情调。

一湾潺湲碧水柔波轻漾,蜿蜒环曲,玉带般绕台而过()。

四外草色青葱,绿影纷披,环拥掩覆,构就了一圈翠障锦屏华饰。

楼台耸碧岑,雅致得引人遐思。

据说,丛台原为赵武灵王阅兵、观赏歌舞之地。

当其时,构筑异常宏伟,诸多台阁“连接非一,故名丛台”,声名远扬于列国。

以后废兴相乘,迄今已历两千多年。

历史曾这里写下了不朽篇章,那胡服骑射争雄天下故事早前人诗章辞赋中被说,只有这建了毁、毁了建丛台断断续续地讲述着邯郸昨日辉煌,同时,无疑地也成为邯郸城亮丽一道风景线。

拾阶而上,步入第一层高台。

精巧别致武灵馆、如意轩与起伏垛堞、矗立碑刻、武灵台陡直弧形墙围布局错落,匠心独运。

馆前开阔轩敞,一株明嘉靖年间古槐点缀其间,饶有情趣。

咫尺方寸,却生出了跌宕有致味道。

武灵台黝黝然砖墙上嵌着《邯郸行》、《丛台怀古》等七幅诗画碣。

流连其间,低诵着前人凭吊怀古诗句,心中酝酿出一缕幽幽古意,似乎贴近了作者当日情思。

登上武灵台,平脊小阁门楣上题额“武灵丛台”四大字。

穿过圆形拱门,翼角飞扬据胜亭俨然出现眼前,亭乃明嘉靖年间兵备道杨彝所建,高华典瞻,取“据此以胜”之意,内塑赵武灵王按剑而立石像。

立于台上,临风敞衣,极目远眺,古城姿,历历均望中,当真有舍我其谁之势()。

西天斜阳下,一群归鸟自台畔飞掠而过,是呀,“一眺人间万事非”,燕子来又去,却已入寻常巷陌人家#183;#183;#183;#183;#183;#183;古往今来,多少登临风流名士,大诗兴豪情,该也是有感于衷吧!盘桓许久,我自南门步下丛台,折而向西,过曲桥,经望诸榭,越西湖,返抵“二度梅园”。

这是取材于清初著名才子佳人小说《二度梅》所建一个小园,园中塑主人公梅璧、陈杏元塑像,鲜活地表现了两人血泪泣别于邯郸丛台这一全书令人荡气回肠一幕。

虽为小说中人物,但韵事流传,带着凄怆诗意美感,也足以点缀胜景,予人美好回忆。

小园前临中湖,湖水有些儿浑,一池残荷枯梗零仃,寒风将荷叶片片撕裂。

凭栏倍添忧伤,不知沥沥淅淅秋雨中,携一卷《二度梅》坐于长廊内,听雨打残荷,梅璧、陈杏元凄婉爱情故事,又将是怎样一番情境。

斜阳余晖光晕下,我“赵武灵丛台遗址”那一方古碑前留下了此行后一张照片,日后翻看相册,当是会想起肃立一代雄主身畔这个黄昏。

大江东去,浪淘,千古风流人物。

短短几日邯郸之游,吊古赵王城,揽胜娲皇宫,寻梦黄粱梦吕仙祠,漫步永年古城#183;#183;#183;#183;#183;#183;却不过是翻过了邯郸这一部卷帙繁浩巨著扉页。

我唯有缥缈旧梦中激几朵记忆浪花,记载下这一星半点鳞爪,以作为邯郸行美好情思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