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可儿(上)(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昨日,尹馆又来催促:“书都运下来了吧?”

“都运下来了,”我回道,“今天准备让他们整理一下杂志和报纸。”

“报纸杂志下次再弄,先把运下来的一万多本全部加工了,”尹馆说,“我已经叫阿恒过去了,他知道怎么弄,你也跟他学一下,我可买了三个感应板,你在找个人一起来,一万本应该很快就好。”

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阿贤,”刚说完恒恒就进了办公室,手里拿着三个类似装手提电脑的纸箱,我赶紧过去接,他说:“这三块板是接合电脑的,我已经把所有书籍的信息都录入这个自助的识别系统,然后尹馆叫人过来调了,只要把新的磁条贴进去,放在感应板上转一下码,这本书就能成功转换标签,正是录入系统,到时就在自助机上借还。”

“只看到转标签的板,自助机呢?”我遂问。

“就在自主馆里头啊。”他说,“尹馆前几天叫人放进去,就等现在这些书都弄好,就可以投入使用。”

“这么快?”我顺手将板抽了出来,大约有五公分厚,长二十公分,宽十二公分,“这个怎么玩?”

恒恒先将我用的台式机摆好,拿线头插好主机,然后把扫描仪也装好,打开系统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首先是一个界面,恒恒点击了转换标签,拿起一本书安进一根磁条,放在上面,一个空格里显示”e”开头的一行数字,结尾是0,恒恒说:“看我的。”

他拿扫描仪对着书上的条形码一扫,那行数字马上变成1开头到0结尾的纯数字,“只要这样,一本书就算完成了。”

我便拿起两本放在板上,准备安入磁条,却被他阻止了,”这可没效果。“

”怎么没效果?“我又问。

”板子感应力强,一次只能转一本书,要是放两本,会感应不到。“

我试着把另一本也安进磁条,结果界面上显示“超过一条标签”,自然也没有显示数字,这才拿开一本,果然”e”开头的一行出现了,我赶紧扫了一下,便成了1开头3结尾的数字,这本书算完成了。

“快叫人搬两台台式机到自主馆,装上板子,就可以开工了。“恒恒催促着,”尹馆说要快点。“

我看着眼前的电脑桌有三台,想着:“再叫一个人过来,三台机子一起开动,效率会快些吧?”

“当然,”恒恒道出了担心,“你跟我懂得用,可别人不一定。”

“找个义工一起帮忙不就得了?”我说。

“那可不行,”恒恒说,“我不放心。”

“有好东西也不叫上我?”潘叔却从身后过来,“你们两个,快教教我。”

“对哦,”恒恒说,“潘叔学东西可快着呢。”

我却在一旁冷讽:”你一个60后,怎晓得我们90后的东西?“

”学者不分先后,“潘叔推我到一边,对恒恒说,”学会为好,快跟我说怎么操作。“

恒恒便想刚才一一悉教,潘叔也随手拿两本书试试看,“切,不外如是。”

“有三个人就够了,”恒恒说,“一万多本分三个人来,估计两天就能完。”

我便去叫了马中宣和陈建仁、黎一万,去拿三辆书车,将台式机抬上去拖到自主馆。自主馆的布置极为简单,从消防门出去,与另一扇门相通,过了那扇门便是,进了后是一排排书架,穿过书架才看到十级的楼梯朝下,是一个空旷的场合,有不到十张桌子,每桌有四张椅子,我便叫人将电脑放好在桌子上,安装好线缆和系统,也叫义工把书全部推到在地,在一次性全部放在大书桌上,三张大桌同时加工。

加工好的书籍放好在旁边的书车上,装满一车再推开,换另一架车子。

一个上午下来,更换无数,也不知做了有多少本,多少车,待到十二点,我这边的快点,而潘叔那头也不过还剩几本。

“快把书都拿来,”我吩咐着,“我要做完再吃饭。”

“已经没有了。”马中宣向我喊话。

“怎么会没有了?”我不信,便走上去看,却发现满地空空,无物所示。

“一万本就这么完了?”不由得惊讶一番。

恒恒看了下时间,”我们三个人三个小时,一万本就都搞完了,才用了半天。“

”这么快?你不是说要两天的吗?”我又问。

“一个人干两天估计还没玩,要是三台机子一起开,效率不就很高?”恒恒解释说,“叫人把台式机放回办公室,把书收拾好,下个礼拜要开馆估计没什么难度。”

“那就好,”我说,“总算是完成任务,算给尹馆一个好的交代。”

“你想得美,”恒恒才说,“尹馆早上跟我说了,如果自主馆能尽快完成的话,让你把主馆的十二万本都全部搞好。”

“主馆又是我负责?”我问。

“那当然了,”恒恒说,“放心吧,我和潘叔帮你,三台机一起开动,还怕个甚?”

我听到十二万这个数字却是怎么也觉得很为难,恒恒却说:”放心好了,暑假还有三个礼拜,我们搞个一万本还不到半天,十二万也很快过去。“

”那还有些借出去的怎么办?“我又问。

”那不简单,让他们还回来的时候再加工不就行了?“

”对了,“我想起一个技术性问题,区内所有图书馆的书籍都是通借通还的,”我们只加工自己馆的书,其他镇街的可怎么办?“

”也简单,“恒恒说,”有了自助机,我们叫人借还书都在自助机上解决,至于其他馆的都在前台解决。“

”我们以后只要专心坐好其他馆的书籍借还?“

”准确来说就是实现本馆书籍的自助化。“

”外馆那些呢?“

恒恒解释说:”搞这个自助化是尹馆的意思,他跟我说了,其他镇街暂时没有这个条件,只有我们馆率先实现。“

”区馆呢?“我又问。

”区馆藏书量可是这里的十二倍,“恒恒说,”他们只能在自助馆实现,主馆可做不了。“

”那也是,“我推算了一下,”一百多万本按一天一万本计算,起码也要一百多天,也就是三个多月,我们馆才闭馆一个月那些人都不耐烦了,三个月还不吵翻天了?“

”所以说嘛,“恒恒附和着,”他们只好让我们先搞,再试着推行到其他的镇街。“

”对哦,“我突然想起,”主馆有十二万本书,那我们岂不是又要再闭馆一个礼拜来弄?“

”这倒不用,“恒恒说,”反正后天就重新开馆,到时把想要加工的区域围蔽起来,慢慢加工不就得了?“

潘叔在一边说:“叫人把书拿书车运过来,再运回去放好不就行了,这个简单。”

“照你们的说法,不到一个礼拜?”我又问。

“当然不是,”恒恒说,“人来人往的,要借还书的,起码也算两个礼拜。”

“也对,不过人来人往的,我们怎么加工?“

”这也简单,“恒恒说,”我们坐在前台,不借书也不还书,只加工我们的书籍。“

”这不民怨沸腾?“

”一楼才两万本书,如果算上借出去的,还不到一万五,我们不办理的话,只要一两天就搞好。“恒恒解释说。

”明天反正是周一,“我说,”不如趁现在有时间,后天开馆之前将书籍加工好。“

”也行啊,“恒恒说,”那些还回来的也马上就地加工,一楼起码要放一块感应板。“

”那好,“我说,”到时三楼的十万本,才两块板,时间只好算一天一万还不到。“

”谁叫只给我们三块板?“恒恒有些不乐意,”明天之内将一楼都加工好不是问题,不过就怕你的那些义工不愿意干。“

”他们今天就到期了。“我说,”这样吧,反正除了潘叔,我们还有五个志愿者,把那五个都叫上,协助我们搞好,两万本不到应该明天就能完成。“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