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kcbook.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子罕第九

一、再说领导的通才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shè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子罕》篇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学而》和《为政》的注解。阐述了孔子思想和对于教育,学问的观点。

这段我们先来看一下意思,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害、天命和仁。我们知道孔子说君子在义,小人在利,按照仁的思想,一个坦荡荡的君子是不存在和别人的利害关系的,所以孔子很少言利我们很好理解。那么对于天命,孔子确实也很少谈到,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存而不论的这个意思。因为这个天命的问题正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连人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还说死后的事情干什么。其实我们看《易经》可以知道,孔子对于命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是有研究的,只不过恐怕没有人能够听的明白,所以孔子很少说。但是对于仁,孔子真的很少说吗?《论语》里专门有一篇叫《里仁》就是专门讲仁的,为什么这里说孔子很少说仁呢?我们在《里仁》里面已经讲过了,《论语》里的仁大部分讲的是仁的用,这里的仁应该是仁的体,就是仁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也说过道是仁的体,仁是道的用。那么这里的仁应该指的是形而上的道,就像老子的道,佛祖的空一样,也很难讲,讲了大家也听不明白。所以说孔子很少讲利、命、仁就是这个意思了。

我们往下看,达巷是个地名,党人就是那个地方的人,这个人说,伟大的孔子啊!有着渊博的学问,但是却没有成名的专长。孔子听到后对弟子们说,叫我抓住哪一点专长呢?我是去赶车呢?还是当shè手呢?我还是赶车吧!

这个话很有意思,不但通过别人来证明学问的通才之用,顺便通过孔子的话说明了文化的方向xìng作用。渊博的学问就是什么都懂,什么都难不倒。专长是什么?是某一方面的技能,渊博的学问是用来教育人和承传文化的,是肩负着人类文化传播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的。那么专长是干什么的呢?是谋生的手段。这个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但是孔子也回答的很巧妙,说我还是赶车去吧!赶车是什么?赶车是决定方向的事情,文化可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可以引领人类前进的方向。这个文化大车也只有孔子能够赶的起来啊!

下面这一句是讲礼的变化的,rì下的风气转变带来了礼的变化,孔子说,用麻料做的丧衣丧帽,是丧事中很重要的礼节,但是现在已经简化到了披麻戴孝就可以了,这个如果是节俭的意思,我服从大家;以前见面跪下来相互拜见,是重要的礼节,但是现在大家见面只是拱拱手就算是拜见了,这是不诚恳的表现。虽然跪拜违背大家的意愿,但是我还是主张跪拜的。

这个话的意思是现在的礼节都流于形式,流于形式是因为大家内心的诚意不够,都是急急匆匆,敷衍了事。不但心意不诚,连表面形式都马马虎虎的了。这是孔子对社会风气rì衰的感叹。

我们现在的社会情况更是糟糕,这是个文化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重心偏移所造成的,我们应该反思这些问题,就如同我们在前面讲过的一样,社会发展的偏差使得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在丧失,这不是个小问题的。

这段我们要注意的是通才和专才的论述,我们以前讲过领导人要具有通才就是说的这个意思,通才才能掌握方向,才能把一个组织的这辆车赶到正确的方向上的。

二、正确的领导思维—不主观、不绝对、不成见、不自以为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那四种毛病呢?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杜绝这四种毛病,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被大家所臣服。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领导的位置上时间长了,主观臆断和绝对肯定这两个毛病还可以杜绝,但是对于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这两个毛病可是越来越会严重的。特别是位高权重的人,下面的人一般很少和你对着干,这个时候你的自我膨胀就没有了安全边界,很多人这个时候把世界看得很小,世界就是一个小小寰球,那么对于自己的决定一般都是充满了自信,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这个时候最爱自以为是,自己懂的和不懂的都会依照自我的臆断来做决定,这是个要命的问题。所以孔子在这里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对于做领导的来说可是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

“子畏于匡”是孔子的一个经历,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有一个强盗叫阳虎,这个人和孔子长的很像,所以当时宋国人以为孔子就是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包围起来,要杀孔子,可以说事情很严重,状况很紧急。当然孔子的学生们也很着急,这个时候孔子说话了,他说自从文王去世后,几百年来的文化典籍都在我这儿,如果上天要泯灭周的文化,也就是说如果上天要把我们中华文化消除的话,我也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典籍了,既然上天不想让这些文化丧失,让我肩负起传承这些文化历史使命的话,那么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我们在前面也看到过这个状况,是那个叫桓魋的人要谋杀孔子的时候,孔子也说了类似的话。一方面说明孔子对于自己历史使命的自信,也说明了孔子在面对困难危险时候的jīng神。这种危难关头的坦然自若岂能是我们这些凡夫所能做到的呢?

这个段落我们要注意的是关于人要杜绝的四种毛病,在目前的社会中这些毛病的人好像是越来越多了,所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我jǐng惕的事情。

三、多少英雄出寒门

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太宰是官职名,说有位太宰问子贡说,你们的老师真是圣人吗?他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那当然,他是天生的圣人,而且又多才多艺。孔子听到了后说,太宰真的了解我吗?我小的时候家里很艰苦,所以我学会了很多低级的技能,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要学习很多的东西,我这些算多吗?还是不够多吧!

我们翻开历史看看,多少有成就的人在小的时候都是贫寒的家境,因为小的时候家庭艰苦,才能体会到人情世故,这些体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受益无穷的,因为这是不可多得的人生经验,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财富,所以按照孔子的这个意思,学问是要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的,才能为社会服务。这个是我们目前很多人所缺失的东西。

再看下一句,牢是孔子的学生,牢说孔子说过,我的学问不是用来求取功名的,所以我的学问才能达到艺术境界。

这个话又很多翻译的版本,有的说是我没有被国家所重用,所以我就多学点东西。还有的是说我不轻易尝试,所以我就多才多艺。我们看看还是上面南怀瑾大师的这个说法可靠一些。孔子一生是致力于文化的整理与弘扬,这个做学问的目的是清晰的,如果他要求得功名的话,我们说他那些学生在他的领导之下,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国政权也不是什么问题。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并没有要做官什么的。是阐述仁德的治国理念的,这个我们是要搞清楚的。

下一句孔子说,我有学问吗?我没有,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问我,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来回答他们,我只是用他们提问的问题的反面来问他们,他们的回答我再进行正反的研究,然后给他们一个结论。

这里孔子讲了一个学问研究的方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正反合”的意思,就是把问题的两个矛盾的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是我们在对待问题一个很好的分析方法。

最后这一句是孔子晚年的感慨,凤鸟和龙一样,都是我们古代文化中文化jīng神的体现,传说凤鸟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来展现一下的。“河不出图”也是一个传说,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黄河里突然出现了一匹马,背上背的就是“河图”,这个图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卦的原图,是用串起来的点代表数字的一个排列图。大禹治水时还有一个乌龟从水里出来,背上也有一个图叫“洛书”,和“河图”的样子很像,只是排列不同。传说“河图”和“洛书”的结合就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原理,大禹就是根据这个治理好了水患的。

这个话的意思是孔子感叹道,像这些非常好的时代我已经看不到了,我已经老了。这是孔子对于当时转变社会乱状问题已经做不到了的感叹,因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看不到这个社会转变的时候了,他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情看来是完不成了,这确实是让孔子很遗憾的事情。

这段我们主要还是要注意艰苦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功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艰苦的环境才能让人懂得人情世故,如果你是个“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你走在社会上处处都有优越感,处处大家都围着你转,你还能体会到什么人情世故呢?如果有一天你dú lì去承担责任,那个时候你所看到的情况可能和你平常的待遇是不同的,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不懂的人情世故是要吃苦头的,早年的苦头也就是自己承受,如果到了这个时候,可能带来的就是很大的问题,所以小时候对年轻人的磨练是很有必要的。

三、有一种毁灭叫捧杀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yù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yù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这段是大家对孔子的赞扬,但是孔子他老人家很清醒,对于这些给予了批评。

说孔子看到穿丧服的人,穿礼服的人,残疾人(瞽是瞎子的意思),无论这些人年龄大小,孔子态度马上严肃起来,要从他们前面经过的时候,必定会快速通过。

这里表达了孔子同情、恭敬、怜悯的仁爱思想和礼节。

下面是颜回对老师的赞扬,我们在前面很多次看到孔子对颜回的赞美,甚至还说到了自己不如颜回的意思,看看颜回是怎么赞扬老师的。喟然就是叹了一口气的意思,为什么叹了一口气呢?因为孔子实在是太伟大了,伟大到没法说,只有叹口气强说一下。颜回说,老师的学问和仁德,愈仰望它愈觉得高深莫测,愈钻研它愈觉得坚不可破,看看似乎在前,忽然又觉得在后。老师善于一步步的引导我们,用文化典籍开阔我们,用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想停止下来都不可能。我已经竭尽了我的才能,刚刚好像觉得有所成就,想着再能像老师那样入手去研究,可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了呢?

我们把下面这句的意思说完再一起讨论一下,说孔子得了重病,子路叫学生们为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成立一个组织,让学生们作为臣子的意思就是那么老师孔子就是领袖了,君主了。后来孔子病好一些的时候知道了这件事,就批评子路说,你这是在欺骗啊!我没有家臣却要弄个家臣的样子在办理丧事,你弄这个是我在骗人啊!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啊!况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边,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学生手边呢!我死后即使不能隆重的安葬,难道我还会死在路边不成。

这个段落我们主要看的是孔子面对学生对自己标榜时候的清醒态度,颜回的赞扬确实是恰如其分,那是孔子没有听到,听到的话也会批评颜回的。但是子路的行为孔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但是古往今来,人人都喜欢被带高帽子,人人都喜欢被别人拍马屁,我们说恶意中伤可以伤害一个人,还有一个更恶毒的伤害方法叫捧杀,就是把你捧得高高的,高到你本来没有达到的高度,你架不住云自然要掉下来,这是一种更为恶毒的伤害。尤其是现在的领导人,位高权重的时候难免对自己信心满怀,如果有人再使劲一捧,我想你离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吧。

五、好货也要有人识

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yù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这段还是讲孔子对文化的感叹和文化不被社会认可的感慨。

看来子贡是一个很特别的学生,在孔子面前也比较随便,孔子也很喜欢他。

有一天子贡对孔子说,我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我是把它放在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卖一个好价钱呢?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等着买的人呢!

这是个幽默的片段,师徒两相互调侃了一下,孔子其实也很郁闷,感到生不逢时,自己的仁道没办法施展。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